我最早接触电脑,还是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地质管理干部学院读书的时候。那时见到的电脑,是长城0520。所学的电脑知识,仅是在dos下用basic语言编了几步简单的程序,印象中,当时的电脑还不能进行中文的文字处理工作。
1993年,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,我下决心买了一台386电脑,算得上极品。进入dos,众多的英语命令,让人望而生畏。而dos之外,一时也没有适合我们的所谓“傻瓜型”的中文操作平台,这台电脑竟在家里沉睡了三年。
1996年下半年,电脑由386升级到586。我受社会上此起彼伏“换笔”之声的感染,将自己沉睡多年的电脑升级换代:更换了主板,cpu变为奔腾120,添置了声卡、视卡、解压卡。尤其是软件,有了Win3.2和word6.0。不打不相识,随着对操作平台的逐渐熟悉,从此,在电脑下写作,越来越感到是一种难以言传的享受。1998年,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,我不得不把硬盘升格为1G。
迄今我用电脑写作、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学术著作,累计已超过一百多万字了。在感受电脑带来方便的同时,也觉得有美中不足之处。一是我的电脑速度显得太慢了,难以运行许多优秀的软件。因而时常考虑更新问题,期待电脑再降价。二是认为office97还需改进,我经常要引用古代文献或对其进行整理,常常碰到许多生僻怪字,不得不使用“格式”菜单中“符号”里的“部首与难检字”,但检字既麻烦又太慢。如果能在软件里,对常用汉字以外的其他所有汉字,再编一种类似字典“部首”与“拼音”检字那样的电脑字典,那就太好了!三是认为电脑通过激光扫描仪,若能识别繁体字和生僻字,并且实现简体与繁体(包括常用字以外的所有汉字)的自由转换,这将为中国文化事业建立一大功勋。
我衷心地祝愿清华同方,为普及电脑,尤其是为中国软件业,做出杰出的贡献。
(作者单位: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)